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近日发布技术提案,针对区块链扩容与节点去中心化的矛盾提出创新解决方案。该方案通过新型节点架构设计,在保证网络去中心化特性的同时,为L1层Gas上限提升10-100倍创造技术条件。
——现有ZK-EVM验证方案存在明显短板——尽管能确保链数据验证的正确性,但Vitalik指出其存在三重局限:单服务器PIR技术成本过高、元数据隐私泄露风险、以及中心化RPC服务商的审查隐患。数据显示,目前主流RPC服务商平均请求延迟达【300ms】,部分国家用户遭遇服务屏蔽比例高达【23%】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当前全节点运行需要存储约【5TB】历史数据,成为普通用户参与网络验证的主要障碍。这种情况与以太坊"解绑全节点"的长期路线图形成直接冲突。
提案提出分阶段实施的技术路径:
短期:重点推进EIP-4444部署,将节点存储需求压缩至36天历史数据。配合分布式存储网络建设,预计可使节点存储负载降低【82%】。同时调整Gas定价模型,提升状态存储操作成本,为执行层扩容腾出空间。
中期:实现无状态验证技术,消除状态默克尔分支存储需求。测试网数据显示,该技术可使验证节点内存占用减少【45-60%】。
长期:引入"部分无状态节点"创新架构。这类节点仅维护用户定义的状态子集,如常用DeFi协议、活跃钱包地址等核心数据。技术白皮书显示,配置合理的部分节点存储需求可控制在【200GB】以内。
——该方案最具突破性的设计在于——允许用户通过链上合约动态配置节点存储策略。例如长三角地区的用户可选择保留沪宁杭城市群主流DApp的状态数据,同时过滤低价值合约信息。
值得注意的是,提案特别强调保持"本地RPC服务器"的关键价值。相比依赖第三方服务,自主节点能提供【零延迟】的数据访问,且彻底规避元数据泄露风险。这为Web3应用实现真正的端到端隐私保护奠定基础。
截至发稿时,以太坊核心开发者论坛已就该提案展开激烈讨论。多位匿名开发者透露,部分技术模块可能纳入下一次硬分叉升级评估。若方案落地,或将重塑公链扩容的技术范式。